著名教育家袁希涛先生成立于1924年10月,是上海市历史底蕴深厚的实验示范高中。近年来,学校不断发展和超越,形成了“尽我的责任,为民族之光”办学理念。学校坚持道尔顿制“自由·合作·计划”教育改革精神,构建了“道尔顿课程体系”、实施了“道尔顿课程运作模式”、建立了“道尔顿工坊”“观澜书院”人文科技创新实验室群,让学生享受全面、个性化的教育。
上海吴松中学是一所历史底蕴深厚的上海实验示范高中。由著名教育家袁希涛先生于1906年创办的中国公学附属吴松中学办学文脉延续。学校办学初衷:“与列强共竞生存,寻求救时之才”。以舒新城先生为代表的学校教师率先在中国公学附属吴松中学开展工作“道尔顿制”实验。“道尔顿制”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废除了教师系统教授的年级制和班级教学制,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学校于1928年注册“上海市吴松中学”,1935年在全市统考中获得第一名,并始终保持上海名校的成绩。2007年7月,被批准为“上海实验示范高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革命教育家王一知同志、著名数学家朱凤豪先生曾任学校校长。中国工程院杨裕生院士、王思敬院士、王威琪院士等多位优秀人才,以及其他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学校位于国门要塞长江吴松口,曾两次抗日战争,军民顽强抗争,教育资料丰富。祖国的情感融入了师生的血液,师生肩负着国家兴亡匹夫的使命,这是吴松学生勤奋、修身养性的持久内在动力。2015年,学校开始制定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建设吴松中学“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办学特色显著”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不断发展和超越,形成“为民族之光尽我的责任”办学理念。学校坚持道尔顿制“自由·合作·计划”建立了教育改革精神“新道尔顿课程体系”、探索课程运作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建立了“道尔顿工坊”“观澜书院”等人文科技创新实验室群,让学生享受全面、个性化的教育。作为上海的实验示范高中,国家级“绿色学校”、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ESD)项目首批示范学校吴松中学在生态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主题活动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这些生态课程形成了学校特色,与学生的成长和谐相处。这些生态课程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和谐的作用。学校课程建设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学校在实践中创造优质的教育资源,创造适应学生积极发展的精细教育模式,在同类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在上海市,吴淞中学开设了一门影响较大的研究型学习课程,并对跨学科教学进行了探索。学校每年举办体育节、科技艺术文化节,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舞台。吴松中学高考质量始终稳定在上海实验示范高中的前列;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在该地区名列前茅。许多学生,如王诗涛和庞博,荣获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和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荣誉称号。在德国、智力、身体、美国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吴松中学还形成了一些强大的课程和学科,学校提交了莫斯科国际青年科学研究者会议生活、环境科学小组一等奖和会议项目特等奖,在波特兰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奖决赛中获得英特尔杰出项目成就奖等7项奖项。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将三名学生的名字命名为小行星。2008年10月,吴松中学代表中国高中生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第20届欧盟青年科学家竞赛交流活动,并获得QUIZ奖。
学校连续13次荣获上海文明单位称号、第一批国家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第一批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国家创新教育特色学校、上海依法学校示范单位、上海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上海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被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和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21年11月23日,被教育部办公厅认定为全国第三批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吴淞中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光荣历史的沪上名校。通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建立了一支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全校在职教师125人。现任区级以上骨干教师32人。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3人,特级校长47人,占36%;一级教师62人,占47%;10名二级教师占7.58%。“十三五”在此期间,学校有12名教师被确定为上海名师基地的后备候选人,4名教师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或“区青年尖子”授予两名教师称号“特级教师”称号,7名教师获得“区首席教师”授予24名教师称号“区学科带头人”授予25名教师称号“区教学能手”称号。学校教师具有教学业务素质优良、专业发展意识强、年龄结构合理等特点。学校教师具有教学专业素质优良、专业发展意识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特点。为了应对教育的全面改革和特色发展,学校开始努力工作“2.5教师能够同时承担基础、拓展和研究课程,具有跨学科联合教育和三类课程整合教学的思想和实施行为”转型风暴。让教师们从“国家课程执行者”转型为“学校课程的建设者”、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提高素质的同行”、从“指挥学生学习”转型为“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在转型发展中成长自己,造福学生。吴淞中学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全面提高,教师集群发展。吴松中学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得到了全面提高,教师出现了集群发展。2017年和2018年,吴松中学连续两年为上海校长提供了典型的暑期培训案例和会议交流。2016年,道尔顿工坊团队获奖“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大量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甚至市、区骨干,突破学科局限,以跨境思维反馈学科教学,实现专业发展。2018年,《中国教育报》以“上海吴松中学以课程为中心,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成为专家,吸引学生“磁石”》、《上海吴松中学:帮助中年教师突破发展瓶颈》多次作专题报道“2.5”教师的转型发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紧紧围绕着学校“让每个学生都有科学研究的经验”,“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入领略一门高雅的艺术”开展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一是注重课程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动手实践。以2020名学生为例。共有363名学生,100%参加学校提供的拓展课程,320名学生(占88%)参加学校提供的研究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填写课程,体验体育、艺术、科研等方面带来的学习乐趣,积累经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增强适应性和服务意识。三是注重成果导向,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8年吴淞中学高三学生共上传研究专题报告359人,上传比例为100%。其中,143名学生的研究型专题报告成功通过了骑月网第三方专家认证,占申请人总数的98%。四是通过评价体系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师观念转型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三维共同学习体。学生作为学校课程改革和运营优化的直接受益者,充分享受了学校顺应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的红利。例如,在上海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实现了从8名获奖者到118名获奖者的大飞跃。近三年来,共有500多名学生在上海创新大赛、青年发明大赛、市劳技大赛等比赛中获奖。高考评价改革也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2018年吴淞中学通过全国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初审的学生总数为82人,在上海排名第二。
注意事项: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