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满清末被摧毁的泥泞,通过军阀混战和民族解放的硝烟,经历了共和国的欢乐和痛苦,沐浴在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下。四川威远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美丽的青春活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下,科学教育的春风吹拂着祖国的土地,冰冻融化,春潮汹涌。文革前多年担任威中校长、党支部书记的南下老干部吴佩伟,再次挑起了发展威远中学、振兴威远教育的重担。他带领学校领导分析情况,统一了解,迅速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大力推进学校作风建设,使威远中学走上良性稳定发展的道路,为学校创造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后,带领威中人和建设新威中的接力棒传递给毕盛林、吴新材、陈吉昌、周家辅、唐远平。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带领威中人发扬奉献精神。在学校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们不等不靠,负重自强,主动进取,使这所百年老校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毕盛麟于1984年接任校长。
这是一位精神饱满、敬业勤奋的实干家,虽然年过半百。既轰轰烈烈,又深入实际。听老师讲课,和学生聊天,看学生宿舍,看病老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对师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威远中学在他的带领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受社会好评。面对当时国家财政拨款有限、教师工资低、待遇差的困境,学校开始勤工俭学,创办集体企业。
从1986年到1996年,陈吉昌担任校长,吴新材担任党支部书记。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把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首位,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在县创全优,在市争先进,在省影响”目标是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形成管理教育、教书教育、服务教育的新格局。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市级文明单位于1989年建成,1991年至1996年连续六年被市教委评为“省、市重点中学教学育人先进集体”,多年来,党支部被评为市级先进支部。
学校大力贯彻勤工俭学为教育服务的政策,重视校办企业的发展。招待所、食品厂、塑料厂逐年扩大,招收部分择校生,学校收支有了很大改善。创造的利润主要用于改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和扩大校办企业的再生产。多次荣获市县“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称号。
注意事项: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