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七中学位于西城区德胜门外的安德路。它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办学质量高的普通完整中学。它的前身是北平私立镜湖中学,建于1931年秋天。1941年改为北京市公立第七中学。解放后,它被改名为现在的学校名称。经过几次变化,它于1954年秋天迁至安德路69号。目前,学校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北京市第七中学有一个美丽的教育环境。绿叶和鲜花环绕着教学楼、科技楼和多功能风雨操场。朗朗的阅读声和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勾勒出教书育人的生动画面。
北京七中以“严格的教学,严格的管理,勇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办学目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没有严格就没有教育,没有表扬就没有教育作为办学和实施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基础管理、科学标准化、校园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放在首位,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坚持创新、严格、细致、真实的原则,使学校呈现出新的面貌,呈现出充满活力的学校。
北京市第七中学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络计算机房、视听语言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工作室、网络闭路电视系统;30间普通教室均配备全套多媒体设备;拥有先进、宽敞明亮的理化、生物实验室、音响、美容专用教室16间;图书馆6万多册,教师、学生阅览室300多种报纸。拥有先进的体育设施:全塑料人造草坪体育场和水磨石旱冰场,占地8000平方米,可进行足球、篮球、田径、滚轮滑冰等活动;多功能室内体育场可进行室内篮球、羽毛球、体操活动;地下室还有乒乓球、台球、射击、身体、舞蹈等900平方米的活动室,可进行各种体育训练和各种娱乐和健身活动。这些先进的设备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遵照“理念第一,科学规划,理性操作,加强管理,整合资源,立足校本,实现创新”在校园文化浓厚的基础上,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为新课程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学校建成了20多个专业教室和实验室,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理化生的建设“自制餐”实验室、数字物理实验室、生物技术实践工作室、生物组培训实验室、环境监测中心、技术与设计工作室、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作室、金工、木工工作室、网络实验室、地理场景多功能学习室、汽车驾驶与维修工作室、刺绣与服装设计工作室、家政与生活技术工作室、视听制作工作室、油画素描工作室、中国画创作艺术鉴赏工作室、书法篆刻工作室、计算机绘画设计工作室、文史哲学博物馆、外文图书阅览室等。艺术欣赏工作室、书法篆刻工作室、计算机绘画设计工作室、文史哲学博物馆、外国图书阅览室等。学生可以选择进入相关实验室进行学习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还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专业水平高的干部和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初中入学率和高中入学率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自2002年以来,每年都有明显的提高。高考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本科学历50%以上,专科学历95%以上。严格规范的学校管理,良好的学风、纪律作风。
学校注重师德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有追求,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能够在实践中反思,能够探索遇到的问题,专攻学术,取得教研成果”追求每一位老师。学校倡导骨干教师发挥驱动和示范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有力于教师和谐健康成长的长期竞争机制,建立高尚的道德和精湛的业务“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道德教育建设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倡导道德教育的人文性,以关爱和尊重人为核心,不断探索道德教育的自主性、层次和整体建设,效果显著。
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20多个课外小组吸引了许多学生,他们的健康兴趣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科技、文艺、体育比赛中,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在市区获奖。近年来,学校足球队在传统的市级足球学校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成为中学生足球的强队。此外,音乐、艺术也是人才辈出,100多名学生成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有的成为优秀人才。数十名学生进入国家和省级足球队,实现了他们在绿地上的理想。
近年来,为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办学质量,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活动。与国内外许多学校建立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关系。先后派出足球队和部分高中生到法国、澳大利亚参观学习,进行文化交流。学校还开设了英语口语、听力选修课,以提高师生的英语教学水平,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北京七中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办学声誉。改革开放后,先后被评为国家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北京卫生红旗单位、首都绿化先进单位、文明校园、西城科技示范学校,也被认定为北京教育学院实验基地、北京足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区综合管理学校和区教学管理标准学校。全校干部和教职工充满信心“四个一流的校园、设备、管理和质量”不懈努力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还有一支敬业精神强、专业水平高的干部和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过去的70年里,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50年里,培养了大量党政干部、将军、科学家、企业家、教师、演员、运动员等优秀人才。还有一大批校友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注意事项: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