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龙结是当时的区所在地,也许龙结的地形比罗泉更开阔,也许是资中教育发展布局的需要。1974年,龙结中学校址由罗泉迁至龙结。两地相距20里,却喝着同一条珠溪河的水。龙结中学的前身是清代的“罗泉书院”(大部分地方绅士都是自己设置的,是学者讲座的地方),1941年更名为“私立四维中学”(“四维”1951年改为罗,即罗中)“资中县一级初中”,一九八二年,经省政府批准,成为一所完整的中学,被命名为“四川省资中县龙结中学”。罗泉和龙结都距县城50多公里,位于偏远的农村丘区。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了龙结中学的发展。
虽然环境很差,但事情是人为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十年的努力,龙结中学在农村教学中树立了鲜艳的旗帜。1974年搬到龙结时,全校只有12个教学班,20名教师,400多名学生。如今,县内有60个教学班,200多名教职员工,4600多名学生,建成了规模较大的大学。如今,高楼林立,教学设施设备先进,树翠花红,成为园林式新学校。21世纪以来,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重点和本科一年上线一步:2001年192人,2002年192人,2003年239人,2004年332人,2005年316人,2006年308人,2007年326人,2008年373人。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和上级部门的肯定。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德育先进集体、四川省绿色学校、内江市最佳文明单位、内江市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等近100项荣誉。
岳麓的勇气令人震惊
俗话说,山不高,有仙就是名;水不深,有龙就是灵。龙结中学迁来以来,随着学校的发展,鲜为人知的月麓山也露出了脸,不为人知的珠溪河更显气场。学校办公室主任唐祖明说:“结中人用瞻前意识构建蓝图,用负重自强实现梦想,用真诚团结铸就辉煌。”龙结中学从贫瘠的山丘上迅速崛起。
学校搬迁之初,校舍由破旧的房屋和棉花仓库改造而成,占地面积不足30亩,建筑面积仅3500多平方米,与中学几乎不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迎来了一个腾飞的春天。在这个关键时刻,结中人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迅速迈出了第一步。
1996年底,王成强校长随县教育代表团前往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中学。他在其他地方的经历使他大开眼界,实际上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他陷入了深刻的思考:龙结中学是如何发展的?县教育局局长尹朝全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生存靠国家,发展靠自己。”这句“一语破的”让他明白,要抓住生源高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基础硬件建设,打造农村规模大学。
注意事项: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