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不能代表学校的质量,但学校不能有太大的差距,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研究学校和教学,所以学校仍然需要整合很多方面,当学生增加时,你可以获得的利润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学生不仅关心学校的环境,学校的环境只是一种直观的感觉,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来提高自己是最好的。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历史悠久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前身“西云书院”。1877年10月15日(清光绪三年),云南提督杨玉科调任,在大理爵府、田地产业等行业捐赠地办学,由宜西路承办“五府”(大理、楚雄、永昌[今保山]、丽江、顺宁[今临沧]),“三厅”(蒙化[今巍山]、景东、永胜)所有的公立书院,从此放学不缀。新学始于1902年,定于1911年“省第二中学”,1932年,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立大理中学”,素以“滇西最高学府”着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合并了大理五所中等学校(省中、国师、女中、县中、中正中学)“大理人民中学”。1953年命名为“云南省大理一中”,校名至今仍在使用。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早在1951年就被定为云南省重点中学。被省教委评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2000年4月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二级)完成中学”。教育部于2000年11月确定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光耀史册
从1911年正式“省第一中学”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已经培养了3万多名高中生和初中生。民主革命时期名垂青史的校友有: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张伯简、王复生、东北、蒙古优秀党务工作者、“苍洱英杰 ”中共地下组织首任省委书记王德三,抗日民族英雄,“白子将军”以爱国将领、军事家杨杰为名的周保中。
有无数的校友在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教育家张海秋、寸树生、历史学家马耀、刘耀汉、国际生态学家冯耀宗、哲学家杨贵昌、作家张文勋、医学专家李树南、刘耀汉、吴天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静等。云南著名作家李家瑞、音乐家林之音等,曾在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学生,在各条战线上工作,很多人都成了中坚力量。
关心和支持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位于大理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校园幽静,古色古香,花木葱郁,景色宜人。校园内有州、市重点保护的古建筑——西云书院旧址,还有“种松碑”、“西云书院碑”、“御碑”等待名碑刻;以及罗汉松,一种稀有的古树和国际标准植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在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了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关怀。自1983年以来,三级政府已投资近1500万元进行校园改造和建设。1999年,市政府邀请香港中国建筑公司为学校制定高标准的校园建设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逐步实施。西云书院第一期旧址(中天井)已修复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杨公祠”(用于图书馆)、科学博物馆的修复和新建工作已经开始。市政府已将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校园改造建设纳入大理市“十五规划”,计划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将在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建成,既体现了大理“文献名的”花园式窗口学校具有民族特色,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面向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在政策指导下,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今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率先实施全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高三引进职业教育因素,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办旅游班、计算机秘书班、花卉园艺班、高级教师预备班、英语特色班。
与生物教学相结合,创立“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培育花卉和土豆幼苗,供应社会,为大理农村结构调整服务。在扩大开放方面,我们接待了联合国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组织官员、国际植物学会调查小组和澳大利亚为威斯理学院师生的代表。我们还成立了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教育学院附属高中的友好学校,并进行了多次师生交流和互访。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中学的教育手段不断更新。1998年建成两个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后,校园调频电台建成;为实现校园信息化,大幅增加硬件投资,加强软件建设,优化潜在配置,充分利用100台计算机开展各年级计算机教学和办公室办公。今年投资50多万元建成千兆校园网,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通过NET专线连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
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自我价值。大量的知识积累是你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前提。没有任何技能的学生只会到处找工作,最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因此,学生应该努力实现他们的学习,并为他们的未来制定计划。
注意事项: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